News

2025经济、科技与交叉科学国际峰会在SIMIS成功举办

2025年11月8日,“2025经济、科技与交叉国际峰会”在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数理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复旦-斯坦福金融科技与安全研究院联合主办,由世界华人数学家联盟、康奈尔金融科技中心协办。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和SIMIS访问学者周亚虹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他首先对各位专家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隆重邀请知名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理事长丘成桐先生致开幕辞。 丘成桐先生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已成为近年来推动人类智能进步的关键力量,正深刻驱动数学、工业等诸多领域的快速发展。他强调,中国与许多国家一样,正在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投入,这一战略方向值得充分肯定——因为该领域仍充满众多未知,亟待我们深入探索。除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本身的基础研究,我们更应着力推动其在数学、物理学以及其他基础科学中的广泛应用。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突破,我们必须共同培养一种关键能力:即准确识别哪些问题是人工智能能够协助解决的。在数学领域,许多重大课题正变得日益复杂,涉及对结构本质与复杂度的深层把握,部分前沿定理的证明甚至长达数千页,远超个人独立理解的范畴。我们期待人工智能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梳理论证逻辑、验证理论成果。与此同时,随着各学科不断涌现出海量数据,人工智能以其远超人类的数据处理能力,有望协助我们从复杂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知识洞见。 丘先生进一步指出,在当前阶段举办融合经济学视角的会议恰逢其时。经济学中蕴含着丰富而活跃的数据资源,具有重要的分析意义,但也伴随着大量噪声干扰,需要数学家、工程师、物理学家与经济学家通力合作,共同挖掘数据背后的深层规律。 他相信,这样的跨学科协作将引领整个领域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并表达了亲身参与这一事业的强烈意愿。最后,丘先生殷切期盼,本次会议能有效促进更深层次的跨学科对话与合作,并为未来催生丰硕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随后,会议进入“经济与金融中的机器学习”主旨演讲环节。周亚虹教授主持了该环节的讨论,多位学者相继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 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和工程系教授、高级金融科技实验室主任Kay Giesecke教授以“AICO:监督学习中的特征显著性检验”为题发表了演讲。他指出,尽管机器学习预测能力强大,但其”黑箱”特性使得关键特征难以识别,这为科学推断和决策带来挑战。针对这一难题,Giesecke教授提出了AICO框架,将可解释性问题转化为统计推断任务。该方法通过遮蔽特征并观察模型性能变化来评估特征重要性,适用于所有监督学习模型,无需重新训练即可提供p值和置信区间等统计推断结果。 在方法原理部分, Giesecke教授详细阐述了AICO的核心设计。其关键概念是“特征效应”,即通过构建基准特征值和对比特征值,计算模型在两种情况下的得分差异,以此量化单个样本中特征的重要性。实证检验部分,Giesecke教授展示了AICO在合成任务和真实应用中的卓越表现。在非线性回归和分类的合成任务中,AICO与多种主流方法相比,统计效果相当或更优,假发现率极低,且计算成本降低了数个数量级。与SHAP等常用算法重要性度量相比,AICO对数据噪声更稳健,特征排序更稳定。在信用卡违约预测和抵押贷款状态转换预测两大真实场景中,AICO 成功识别出关键驱动变量,如信用卡违约预测中发现性别、婚姻状况等受保护特征的统计显著性,抵押贷款预测中定位到宏观经济变量和历史状态转换特征的重要作用,充分证明了方法的实用价值。 最后,Giesecke教授总结道,AICO 填补了机器学习实践与经典统计推断之间的长期鸿沟,为大规模应用提供了透明、可信的预测路径。其兼具统计严谨性、计算可扩展性和实践适用性的特点,有望成为机器学习可解释性的新标准,为科学、工业和政策领域的循证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芝加哥大学Booth商学院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讲席教授修大成就“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有效识别弱信号”发表主题演讲,直面经济学与金融学实证研究长期存在的关键难题:大量变量对结果的作用微弱、难以从噪声中分辨,但若忽略这些信息又会削弱预测能力。他指出,在真实世界的数据中,变量往往处在 “有影响”与“无影响”之间的灰色地带,单独贡献极小。这类广泛存在的弱信号正是导致顶级期刊中 R² 值普遍偏低的根本原因。 在方法选择上,修教授明确指出,以稀疏性为核心假设的 L1 正则化(Lasso)并非弱信号环境下的最佳工具。在弱信号占主导时,Lasso 的机制容易在两端犯错:既可能将噪声误判为信号,引入无关变量,也可能遗漏分散而微弱的有效信息。前者甚至会导致其样本外预测表现不如简单的“零预测器”。相比之下,L2 正则化的 Ridge 回归通过对所有系数实施温和压缩,更擅长稳定汇聚分散的有用信息,样本外表现显著优于零预测器;结合交叉验证确定惩罚强度,其优势更加稳健。至于神经网络和随机森林,修教授指出,在采用适当的 L2 正则化与规范化调参后,同样能够取得良好预测效果。 在实证分析中,他以股票收益预测为例展示证据:采用 L2 正则的神经网络与 Ridge 模型在样本外 R² 上表现最佳。变量重要性分析也显示,这两类方法更能稳定识别具有经济含义的特征,为“弱信号可被机器学习有效提炼”提供了直接支持。 面向研究实践,修教授强调,不应把“稀疏性”视为默认前提,而应根据数据结构与研究目标理性选择方法。在弱信号普遍存在的场景中,应优先考虑能够汇聚分散信息的 L2 正则化,并以交叉验证作为核心流程进行调参与模型选择。他总结道:机器学习确实具备从弱信号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但关键不在于模型是否足够复杂,而在于研究者能否做出恰当的偏好设定与正则化选择。这一理念为经济学与金融学中的高维预测研究提供了具体可行的路径,也为在嘈杂环境中提升预测稳健性开辟了新的思路。 “经济与金融中的机器学习”演讲环节结束后,复旦-斯坦福金融科技与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和SIMIS访问学者刘庆富教授主持了“金融科技与人工智能”演讲环节。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金融学教授、高金讲席教授潘军发表了题为“全球贸易脆弱性的定价研究”的主题演讲。该研究系统分析了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如何演化为可在金融市场中被定价的风险因子,并首次提出了“全球贸易脆弱性”(Global Trade Vulnerability)的概念。 潘军教授指出,过去二十年间,全球贸易已从持续增长的时代转向高风险与高不确定性的阶段。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贸易摩擦、政策波动与供应链冲击成为全球企业和金融市场的核心关注点。新冠疫情进一步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系统性脆弱,而2025年初新一轮“解放日关税”(Liberation Day Tariffs)的出台,更使贸易不确定性从双边问题演化为全球性冲击。潘军教授强调,企业对单一国家或供应商的高度依赖,正在成为一种可被金融市场识别与定价的重要系统性风险。 在演讲中,潘教授介绍了研究的核心方法论:通过金融市场数据识别并定价全球贸易风险。研究团队基于S&P Global Panjiva数据库中2012年至2023年的企业级进口提单数据,构建了企业层面的“贸易脆弱性”指标,用以衡量进口来源的集中度。 潘军教授特别指出,中国进口依赖度是贸易风险溢价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进口来源高度集中且对中国依赖度高的企业,其风险溢价显著高于其他企业。研究同时发现,贸易脆弱性与科技行业高度相关,尤其在半导体、电子等领域更为集中。即使在控制科技暴露后,贸易风险因子仍保持显著,反映出贸易依赖与科技暴露的双重风险结构。 研究还揭示了贸易风险的动态演化路径。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及新冠疫情以来,全球贸易风险已从特定国家暴露扩展为更广泛的系统性现象。2025年“解放日关税”对中等集中度企业的影响尤为明显,显示全球贸易不确定性正从局部冲突转向结构性风险阶段。 最后,潘军教授总结道,该研究通过创新性地利用企业级贸易提单数据,构建了国家集中度指标,从而在资本市场层面识别并定价全球贸易风险因子。这一成果为理解供应链结构、地缘经济风险与金融市场表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量化框架,对投资者、政策制定者以及跨国企业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清华大学建树金融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余剑峰教授发表了题为“回购效应与资产价格”的主题演讲,展示了研究团队关于投资者“回购后悔”行为及其资产定价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 余剑峰教授指出,这项研究聚焦于一个在现实交易中极为常见、却长期被忽视的现象:投资者在卖出股票后,当股价继续上涨时往往会产生强烈“后悔”心理,从而在之后的投资决策中降低了再次购买同一支股票的概率。投资者宁愿维持原有决定,也不愿在更高价位承认自己当初卖错了。但迄今为止,学界对于这种行为是否会在股票横截面收益中形成系统性、可检验的资产定价效应,缺乏系统证据。因此,针对这一空白,研究团队围绕“如何在股票层面量化投资者的复购后悔,并检验其定价后果”为核心问题,利用美国市场自1983年至2023年的高频逐笔成交数据,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股票层面的“复购后悔”指标,并系统考察其与未来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传统关注卖出行为的处置效应,这项研究从买回或者不买回的角度,捕捉了投资者在卖出之后面对价格继续上涨时形成的心理阴影及交易迟疑,有效弥补了既有资产定价文献中对买方行为关注不足的问题。 这项研究在多个层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对于学术界而言,它首次在公开逐笔数据基础上提出了可操作的“复购后悔”股票层面度量,并将其系统纳入资产定价框架,为理解投资者买入行为如何影响横截面收益提供了新证据;对于业界而言,基于“复购后悔”因子的投资策略为量化投资和因子挖掘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识别那些尚未被情绪压制的优质资产;对于监管者和市场组织者而言,研究提醒我们,“复购后悔”这种行为在宏观层面可能积累为系统性的错配与波动,需要在投资者教育与市场机制设计中给予更多关注。这项研究展示了如何将高频金融大数据、行为科学理论与经典资产定价模型有机融合,为未来在中国市场开展基于投资者行为偏差的资产定价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范式和实践参考。 康奈尔大学商学院管理学讲席教授、金融学教授Lin William …

2025经济、科技与交叉科学国际峰会在SIMIS成功举办 Read More »

“祝贺你,孙理察!”

10月25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暨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斯坦福大学名誉讲席教授孙理察(Richard Schoen)获颁“智能科学或数学奖”。菲尔兹奖得主、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理事长丘成桐为孙理察进行颁奖并致颁奖词。以下是致辞原文: 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 非常荣幸和欣慰能够将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数学奖授予孙理察(Richard Schoen)教授。孙理察不仅是位卓越的数学家,更是我昔日的学生、长期的合作者与挚友。过去五十年间,我有幸见证他从一位思想丰沛、沉静坚定的青年学者,成长为一位这个时代真正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 上世纪七十年代孙理察来到斯坦福与我共事时,几何分析领域初现雏形。在那个几何学与分析法分庭抗礼的年代,他率先洞察到这两个领域不仅能相互对话,更能交融催生全新范式。他清晰的思维、精湛的技艺与深邃的直觉,使其成为这一现代视角的开拓者。 我们关于广义相对论中正质量定理的合作尤为难忘。这个自爱因斯坦时代便困扰着无数物理学家与数学家的难题,让我们耗费了无数个日夜。至今仍记得黑板前的漫漫长夜,我们的讨论常持续至破晓,而孙理察始终以沉静而执着的专注,将分析的严谨与几何的深邃编织成完整的论证。当证明最终完成时,这不仅是数学的胜利,更揭示了数学洞察自然本质的伟力。 此后孙理察独立取得了多项里程碑式的成就——解决山边问题、证明微分球面定理、对调和映射与极小曲面理论的深远贡献。每项突破都为后辈数学家开辟了新航向。他构建起贯通几何、分析与物理的完整框架,将几何分析塑造为现代数学的支柱。 然而最令我动容的不仅是他的才智,更是他的人格魅力。他谦逊而严谨,慎思明辨;平日沉静寡言,但每言必中。他的学生与合作者从他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是做学问的方式——严谨、耐心与真诚。 作为他的导师,今日我既自豪又谦卑。得见学生超越所有期待,以如此优雅的姿态重塑整个学科,实属师者至幸。他的研究持续影响着几何学、物理学、拓扑学,乃至我们理解空间与曲率的哲学思辨。 我谨代表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怀着由衷的欣喜,将2025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数学奖授予孙理察教授——以表彰他在几何分析与微分几何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和他以毕生心血重塑我们对数学及其与物理世界关联的认知。 祝贺你,孙理察。 Good mor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It is a great honor and personal satisfaction for me to present the World Laureate Association Prize in Mathematics to Professor Richard Schoen. Richard is not only a mathematician of the highest caliber; he is also my former …

“祝贺你,孙理察!” Read More »

斯坦福大学名誉讲席教授孙理察Richard Schoen到访SIMIS!

10月23日,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SIMIS)举办了“几何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Geometric Analysis: past, current, and future)专题学术讲座,特邀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奖得主、斯坦福大学名誉讲席教授孙理察Richard Schoen发表专题报告。 活动由菲尔兹奖得主、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理事长丘成桐主持。丘成桐教授在开场致辞中分享了与孙理察教授多年来的点滴回忆与深厚友谊,分享两人在数学研究道路上携手探索的往事。 随后,孙理察Richard Schoen教授以“由极值特征值问题定义的极小曲面”为题进行了学术报告。他以清晰的思路和细致的推导,介绍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方法思考,展现出几何分析研究的深度与活力。 近百位来自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齐聚一堂,共同聆听当代几何分析奠基者的精彩报告。现场气氛热烈,听众纷纷提问,与孙理察教授展开深入交流,现场掌声不断。

Tsinghua University Professor Kenji Fukaya Awarded Prestigious 2025 Shaw Prize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BEIJING, China – The Yau Mathematical Science Center at Tsinghua University today celebrates a monumental achievement, as Professor Kenji Fukaya has been named a laureate of the 2025 Shaw Prize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This esteemed international award honors Professor Fukaya’s groundbreaking contributions to geometry, particularly his foundational work in symplectic geomet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

Tsinghua University Professor Kenji Fukaya Awarded Prestigious 2025 Shaw Prize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Read More »

Dynamical Systems Seminar: Gorenstein Singularities with G_m-action and moduli spaces of holomrophic differentials

Speaker: Fei Yu (Zhejiang University) Abstract: Given a holomorphic differential on a smooth complex algebraic curve, we associate to it a Gorenstein curve singularity with G_m action via a test configuration. This construction decomposes the strata of holomorphic differentials with prescribed orders of zeros into negatively graded versal deformation spaces of such singularities, refining Pinkham’s …

Dynamical Systems Seminar: Gorenstein Singularities with G_m-action and moduli spaces of holomrophic differentials Read More »

SIMIS String Math Seminar: Emergence of space and chiral CFT from large N limit of Chern-Simons matrix model

Speaker: Sen Hu (USTC) Abstract: In this talk we will explore how space and chiral CFT are emerged from large N limit of the Chern-Simons matrix model. At the level of observables affine Yangi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CS/CFT correspondence. The key ingredients for the correspondence are the construction of edge states by …

SIMIS String Math Seminar: Emergence of space and chiral CFT from large N limit of Chern-Simons matrix model Read More »

丘成桐团队在Engineering上发表学术论文

近日,丘成桐院士带领林文伟、李铁香团队在期刊《Engineering》上发表题为“Predicting Multiomics Histopathology Features with Surface Parameterizations”的研究论文。黄锴博士和谭忠恒博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铁香教授,顾忠泽教授和丘成桐院士为通讯作者。《Engineering》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刊,是工程领域顶级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近五年影响因子为13.1,在JCR工程综合类期刊中排名前三,学科涵盖了大部分主要工程分支,特别鼓励跨学科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研究。 病理诊断作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传统上依赖病理医师对组织切片的显微观察和经验判断。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为病理诊断带来了新的变革,在自动化诊断、疗效预测和分子特征推断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现有基于自然图像设计的神经网络在处理大尺寸、高复杂度的病理图像时存在局限,病理切片的复杂形态特征对特征提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病理图像中关键区域(如癌变组织)与正常组织分布不均衡时,其预测难度将进一步提升。 针对这一技术瓶颈,本研究开创性地运用丘成桐院士创立的计算共形几何理论,创新地开发了基于流形参数化的病理图像分析方法。研究团队利用共形能量最小化(CEM)与拉伸能量最小化(SEM)算法,实现了病理图像到规则正方形域的高精度共形和保面积变换。该变换在保持病理图像重要特征的同时引入了局部多尺度和各向异性信息,不仅提升了显著提升模型对微小病变(如癌变区域)的关注度和识别能力,还大幅改善了其对肿瘤特征的学习效能。该方法在结直肠癌的MSI、BRAF突变和KRAS突变状态预测任务中表现卓越,AUC值分别达到0.87、0.90和0.84,较原始图像的0.70、0.83和0.76实现显著提升,其中MSI状态预测的AUC值提升幅度高达0.17。在泛化性层面,该方法在肺癌、肾癌、乳腺癌转移等多种肿瘤病理切片图像上显著优于传统图像处理方法。这一创新不仅为数字病理分析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更推动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向更高精度、更强解释性的方向发展,为精准医疗时代的病理诊断开辟了新思路。

Strings 2026 to be Hosted in Shanghai by SIMIS

On July 13th, during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2025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Basic Science, Nobel Laureate in Physics and Foreign 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chair of Strings Planning Committee, David Gross, officially announced that the 36th Strings Conference (Strings 2026) will take place in Shanghai, China, from July 6 to 11, 2026. The Shanghai Institute for …

Strings 2026 to be Hosted in Shanghai by SIMIS Read More »

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数学之夜”圆满落幕

7月16日晚,2025年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数学之夜”专场沙龙活动在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成功举办。活动由国际基础科学大会携手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主办,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和东南大学丘成桐数学中心协办,汇聚五大菲尔兹奖得主,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600位数学家、学者及科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领略了一场融合学术深度与艺术魅力的思想盛宴。 顶尖学者分享前沿洞见 活动伊始,沃尔夫奖得主、麻省理工学院乔治·卢斯蒂格(George Lusztig)教授与清华大学单芃教授分别带来专题报告。卢斯蒂格教授围绕“约化群的分层”主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其开创性工作。他全程使用手写纸质讲义进行辅助讲解,墨蓝色的数学符号跃然纸上,严谨清晰地勾勒出理论的脉络;单芃教授则聚焦“Skein代数的幺半范畴化”,系统阐释了她与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将Skein代数实现为量子化Coulomb分支,成功为其构建范畴化框架。报告中充满活力的彩色字迹、手绘箭头与波浪线,生动传递着数学的蓬勃生命力与学者对研究领域的热爱与探索。 前沿科学奖得主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谢盖尔·古科夫(Sergei Gukov)、东京大学IPMU研究所教授山崎正人(Masahito Yamazaki)、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陈杲先后登台致辞。他们分享了个人在数学探索道路上的故事,向在场的学者与学生传递出坚定信念:坚守对数学的热爱以及不忘初心地前行。 菲尔兹奖得主、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理事长丘成桐教授在大会致辞中提到数学的“新”与“变”。他指出,如同范畴论所展现的,数学各分支的重要性随着学科发展而不断演变。因此,他热切期待新的问题与新的创造,并渴望发现更多“年轻”的问题与解决它们的年轻学者。 菲尔兹奖得主共议数学发展 圆桌论坛由德国图宾根大学教授格哈德·惠斯肯(Gerhard Huisken)主持。七位数学大师们围绕数学分支的交叉融合、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数学发展路径等议题展开深入而精彩的讨论。 丘成桐教授表示,数学的研究发展需要创造力,而AI只能帮助训练“例行公事”的数学家。他指出,当前AI解决问题需要巨大参数规模,或因其底层模型和算法过于线性化,非线性分析可能是关键突破口;菲尔兹奖得主、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玛丽娜·维亚佐夫斯卡(Maryna Viazovska)教授将机器学习视为数学界的新“课题”,呼吁数学家积极适应并理解这些看似与传统领域迥异的内容;菲尔兹奖得主安德烈·奥昆科夫(Andrei Okounkov)教授强调,数学家应“记住用自己觉得自然的方式研究数学”,找到个人节奏与策略的平衡点,方能长久保持研究热情与内驱力;菲尔兹奖得主、京都大学森重文(Shigefumi Mori)教授强调科学发展并非线性,数学研究亦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兴趣驱动探索,遭遇困境后反思梳理,继而可能沿原方向或新发现继续前进;乔治·卢斯蒂格(George Lusztig)教授坦言,研究中更偏爱“美”而非“实用”。他观察到不同数学分支间联系紧密,甚至会发生转变,如拓扑学者转向表示论的实例。单芃教授认为深度思考更能有效激发研究“好奇心”。她还指出,成为优秀数学家所需的特质并无性别之分,自信对女性学者尤为重要。 艺术演绎点亮数学之夜 雁栖湖畔,夜幕轻垂。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及合唱团、东南大学、巴蜀中学、南通中学和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师生们,以钢琴独奏、器乐合奏、原创歌曲、独唱、舞蹈等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为本次“数学之夜”画上诗意而圆满的句点。菲尔兹奖得主、清华大学考切尔·比尔卡尔(Caucher Birkar)教授一家献上精彩弹唱表演,成为活动的点睛之笔。这场盛会,让全球顶尖科学家、学者与数学爱好者们,在深邃数学与美妙艺术的交相辉映中,共同度过了一个启迪心智、激荡思想的奇妙之夜。

丘成桐院士团队合作科研成果荣登顶刊PNAS——基于最优传输和代数模型方法常规扫描序列定位胶质瘤基因预测

2025年7月9日,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丘成桐院士团队与合作者以“用于神经胶质瘤分割和遗传标记预测的基于最优传输和张量奇异值分解的深度学习模型:一项多中心数据研究(OMT and tensor SVD based deep learning model for segmentation and predicting genetic markers of glioma: a multicenter study)”为题,于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Vol.122, No.28, 2025)发表论文。《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是国际顶尖综合性期刊,与Nature、Science、Cell并称全球四大综合科学期刊,近五年影响因子为10.6,学科涵盖生物、物理、化学、数学及社会科学,多学科大类排名前5%,对原创性要求极高。 在神经外科临床实践中,胶质瘤的诊断与治疗一直存在诸多挑战。作为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高度异质性的生物学特征,使得传统诊疗方法往往力不从心。当前,胶质瘤的临床决策严重依赖术后病理诊断,但侵入性活检可能给患者带来额外风险,且对于位于脑干等关键部位的肿瘤,手术取样往往不可行。因此,神经胶质瘤的术前分级和基因分析对于神经胶质瘤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基于MRI的多模态影像和组学数据研究成为破解这一困局的利器。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仅涉及有限数量患者,局限于少量样本和数据集来源,无法有效发挥AI模型的效能。此外,现有AI模型在部分数据集上虽表现出不错的预测性能,但无法最有效、最准确地挖掘出多中心影像和基因信息之间的关联,同时缺乏理论上的可解释性,制约了临床应用的可靠性。 为改进现有方法,丘成桐院士团队长期与南京鼓楼医院张冰教授团队开展深度合作,将前沿的计算几何与最优传输理论应用于脑科学领域,实现影像数据的高效处理,并通过创新性代数模型显著提升了深度学习在脑胶质瘤分级与基因分型中的准确性。团队共收集来自16个不同中心的超过3500例脑胶质瘤数据,创新提出最优传输-代数预分类模型(OMT-APC model),使用OMT方法将不规则大脑变换至规则张量,借助密度函数增强影像中肿瘤区域特征,实现高效数据标准化,并完成高精度自适应肿瘤分割,这对于多中心任务来说至关重要。研究团队进一步突破传统方法局限,基于多模张量奇异值分解,创新性地将代数方法与深度学习模型相融合,在图像模型基础上加入张量代数特征,显著提升了模型识别肿瘤和基因分型的能力。 (A) OMT处理脑影像. (B) 研究流程图. 研究成果显示,通过在多中心数据上进行模型训练,OMT-APC模型在标准测试集TCGA上的胶质瘤分级、IDH突变状态、1p/19q共缺失分类精度分别能够达到85.5%、91.7%和80.9%,相比以往的方法,分类精度分别能够提升1.5%、7.7%和4.9%。在应用层面,该模型为不适合进行肿瘤切除手术、仅需钻孔活检进行诊断的患者,提供了一种高精度的非侵入性替代方案,在无创条件下帮助患者获取胶质瘤基因信息。此外,当样本误差导致诊断结果不明确时,OMT-APC方法可作为组织学结果的额外核查手段,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研究成果在胶质瘤分析和临床应用上展现出良好的潜力。目前成果相关算法软件已在南京鼓楼医院影像科布置并参与临床检验,其影像处理效果与分析精度均得到影像科医生一致认可。经医生检验,临床测试超过86%的病例WT分割精度超95%,TC分割精度超90%,为多中心医学影像临床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技术支撑,也为“数学+AI”研究医学应用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 南京应用数学中心及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工程师王瀚、东南大学李铁香教授、台湾师范大学黄聪明教授以及南京鼓楼医院医生朱正阳、杨惠泉、陶震楠为论文第一作者,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理事长丘成桐院士、南京应用数学中心及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林文伟教授以及南京鼓楼医院张鑫、张冰医生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科技创新2030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学及技术委员会(台湾)、江苏省应用数学科学研究中心、南京鼓楼医院医学发展医疗救助基金会资助项目、南京鼓楼医院2023年临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面上项目和上海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院的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73/pnas.2500004122

en_USEnglish
Scroll to Top